National Service Hotline

0769-85820515 13728258273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

中国纺织行业回归本质 让供应链“柔”起来

今年,中国纺织行业呈现出经济增长趋缓但反应速度加快,刚性需求不足但柔性创新增强,品质功能精良但成交价格平实的新常态,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而新产品开发模式将从以往强调优化企业自身技术装备等物质资源转向强调企业系统资源整合以及有效运转。”6月19日,在“第17届(2015年)全国纺织新产品开发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主任李斌红在总结中如是说。虽然研讨会只持续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但会议累计时长超过12小时,共有24位来自纺织行业各领域的带头人就自身特点对未来产品研发趋势进行论道。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看来:“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对于企业而言,回归创造价值才是真正之本。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通过产品造福消费者,也要通过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和公平竞争的行为践行社会责任。企业层面,产品开发之本是围绕有效需求和创造需求的创新。产品开发的最高境界是产生颠覆性技术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次之是成本优势即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和管控成本的能力,再次之是对需求的快速反应,就是围绕行业需求来设定创新目标。”孙瑞哲表示,围绕行业需求来设定创新目标并取得成功,自拍神器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看似不起眼的小创新,但体现着设计者对需求的敏锐扑捉。手机已成为人体不可缺少的一个外在器官,一个“延长的手臂”找到了消费者真正的心里诉求,创造了一个刚性需求市场,造就一款成功的产品。


  在行业层面,纺织产品开发工作之本,从根本上来说是围绕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孙瑞哲告诉《中国纺织报》记者,目前协会正在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行业的定位。‘十二五’时的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纺织工业的传统贡献: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十三五’我认为也可以用三句话进行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国际化发展、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与基础产业。”孙瑞哲说道。 


  当前形势下,无论外贸和内销都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即订单碎片化与生产规模化之间的矛盾。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成为趋势,而大部分企业生产端的设备、工艺、流程、制度、理念,都为大生产而准备,个性化定制将给企业带来很多挑战:品质保障难,对工人的要求更高;工期控制难,客户下单相对更零散、无计划性,给供应链备货、工期节奏安排带来新挑战;成本控制难,个性化定制要求品种多,但单批的量不多,很难形成采购规模化效益,导致成本攀升。针对复杂的市场特点,孙瑞哲指出:“生产制造企业为取得更多利润,可以有三条途径:增加产销率,减少库存,减少运营费用。这三条途径中,减少库存和减少运营费用是有极限的,而提高产销率来取得更多利润则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对于企业运营管理来说,改造传统供应链,最终实现柔性化供应链是关键,数据全流程打通共享是基础。”


  当企业的供应链实现柔化,数据全流程打通共享后,企业原本所在产业的边界会逐渐被打破,信息数据所呈现出的分析结果也会逐渐上升到行业层次,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据了解,目前的棉纺织企业非棉纤维使用率已达到64%,化纤企业针对终端需求应该如何改变传统的规模化连续生产模式、建立柔性化的生产机制?智能纺织品是划在服装还是产业用纺织品领域?


  李斌红认为:“其实,有些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抉择问题,是企业自身给自己‘画’出‘牢’。能否跳出原有领域按照终端需求来定位产品开发,已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课题。所以,坚持协同发展才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方法。协同发展主要是指在三个层面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即知识创新联盟、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


  除了对企业、行业发展本质的解读,研讨会上的其他嘉宾也从趋势、市场、印染、研发等多方面对行业发展新态,为与会嘉宾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董奎勇站在全球角度对纺织科技发展动向进行了分析:“大数据的科学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以智能制造和智能工厂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到来,材料与制造领域的绿色化趋势明显加强。而以‘多、快、好、省’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纺织技术,逐渐遇到发展瓶颈。未来,纺织工业除了少数内生技术之外,更多地要靠与其他技术领域深度融合,实现革命性的创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